为了帮助低年级本科生加深对地球科学的了解,激发同学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深化同学们对未来地学职业发展认知,学院在3月22日至3月24日带领同学们来到北京,开启了“地学初体验”之大院大所名校篇。本次游学队伍由10位一年级本科生,2位二年级本科生和1位研究生组成。
第一站: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3月23日上午,游学队伍首先来到了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中国古动物馆副馆长葛旭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馆内古生物的各类化石遗迹,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生物群,到有颌鱼类的以及内骨骼的出现,再到各类恐龙的演化,系统性地构建了我们对古生物进化发展史的认知。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所史馆,葛老师介绍了北古所的发展历程,同学们领略到了古生物领域的前辈们探索北京猿人的历史过程。
之后由所里的崔宁老师介绍了研究所的主体研究方向与招生和培养概况,也见到了从南大毕业来到北古所继续深造的张媛师姐和宋俊逸师兄,并在他们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他们具体的工作和研究方法等。这次参观和座谈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古生物相关的具体内容,更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之路提供了方向。
第二站: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家国情怀,崇高使命
离开了北古所,下一站游学团队来到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地质所宋玉环老师热情欢迎中,开启了在地质所的参观。
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地质所的实验室,在郝佳龙老师和陈浏阳学长的讲解中,初步认识了作为“嫦娥五号”月壤研究攻关利器的纳米离子探针和IMS-1280/HR离子探针的原理和其数据所代表的结果。
之后在王泽华学姐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地质所所史馆,在这里同学们仿佛置身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一代代地学研究者对脚下大地的赤诚、对祖国的热爱。走出所史馆,在赵朗学长的带领下,同学们和标本馆的矿物、陨石标本进行了一场跨越百万年的亲密的对话。
结束了参观,同学们来到会议室,在宋玉环老师的主持下,南大地学的新人们和在地质所工作的南大校友们进行了一次地学精神的传承。宋玉环老师介绍地质所的具体情况,褚扬、李晓春、姜禾禾和苏斌等各位师兄师姐讲述了自己在南大的记忆以及地学之路,在地质所继续深造的李林曦学长也给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学习建议。各位师兄师姐的分享中提出了“家国情怀”这一重要精神,地学,行星科学,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方向,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新一代地学人应有历史使命感,坚定科研报国决心。
最后同学们非常开心地和吴福元院士在楼前合影留念,吴院士还亲自讲解了楼前的几块矿石标本,并指出行星科学的重要性,他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大展才华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应当与国家同行,为了中国梦,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方征程是星辰大海,青年学子当立鸿鹄志,在最好的时代一展风华。
第三站:北京大学
——早日尝试科研任务,确立发展目标
本次地学初体验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学们在薛进庄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北大地质博物馆。在薛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下,同学们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妙趣横生地诠释着生物的演化与更迭。
之后同学们和北大的师生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北大地空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云超老师主持,薛进庄老师介绍了北大地科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随后,同学们聆听了南大学长,现北大教授唐铭老师分享了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心路历程,了解了他与地学的不解之缘。
之后,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的王佳俊与傅世豪两位同学作为同年龄的地学人,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课题和学习经历,在分享中,唐铭老师和两位同学都建议同学们可以早早接触科研,只有在科研中才能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这样才能早日确立自己的志趣所在,找到自己的方向,攀往地学的高峰
本次“地学初体验之大院大所名校篇”的行程在同学们的不舍中迎来了落幕,这一次游学之旅中各位老师所传递的精神,必将在同学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地学的种子,在日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这次参与活动的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同学感言:
王沈龙:
本次 “地学初体验之大院大所名校篇”的行程转眼间就结束了,作为研一的“老学长”,我感觉这一趟北京之旅格外珍贵,并且收获良多。这一趟行程中,我们依次参观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见到了很多从南大走出来的,已经成为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师兄师姐,也见到了本科时候的好哥们。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目前从事方向的具体科研工作以及研究方法,也听到了他们回忆中自己求学时的故事与经历。
回想起我本科的时候,和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一样的迷茫,包括现在研究生阶段,我也会有新的迷茫,但是这一次活动,让我们有了和老一辈优秀学长学姐以及同年龄段本专业的同学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我认为这个机会是难能可贵的,前人的经历以及智慧肯定会在科研和人生道路,给我们启发和方向。
龚靖童:
在北京的地学初体验中,我收获颇丰。第一站是中国古生物馆,那里的生物标本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物演化的奇妙。拉蒂迈鱼的巨大身躯与雀鳝的奇特外貌,都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产生了更深的认识。之后,我们探访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对这类学科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午我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我们在这里踏进了实验室,看到了高精度仪器,看到了从未见到的月球尘。之后我们与南大的校友进行了交流,对地质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促进了我们对于未来规划的思考。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北京大学。我们参观了北京大学的地质学博物馆,并与北大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的经历,让我对地质学和未来的科研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次地学初体验,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肖舒悦:
这个周末,我和地学专业的小伙伴们一起踏上大院大所——北京之旅。从古生物的起源演化到太空陨石发掘勘测,我们辗转于北京古脊柱动物研究所、北京地质所以及北京大学。每一处都有专属于他们所的博物馆,尽管藏品类别相似但重点各不相同。例如我们率先前往的古脊柱动物研究所,它所陈列的多为动物化石、标本,而地质所大部分是矿石的呈现,北京大学则是两者兼容。这次地学初体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的“已知”真的很有限,唐铭教授在座谈会上提到,从高中到大学,便是从由已知到未知到从未知到未知的过程。我现在也和当年的学长一样,处在刚步入大学,迷茫懵懂的阶段,参观大院大所不仅带给我大量地学知识,同时也引导我如何循着前辈的脚步踏上漫漫征途。
彭成宇:
当我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遥远的古代。那里陈列着众多化石,仿佛是一个时光的宝库。我看到了生命一步步演化的历程,对生物进化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认识。
接着,我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这里的研究者们正致力于解开地球的奥秘。他们通过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深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行星科学的奥秘,解读着星球的历史和未来。听了他们的讲解,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对地质所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们来到了北京大学。这里的学者们的热情与专注让我深受感染。他们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无限可能,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科学梦想的决心。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我明白了科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可以推动人类的进步。我会珍惜这次宝贵的经历,继续努力探索科学的奥秘,为人类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晟曦:
这次的地学初体验之旅,我有幸能够走进大院大所名校,近距离感受地学的魅力。此次北京之行,不仅让我对地球科学有了更多的了解,还让我明确了自身的兴趣所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中,我们先后参观了北古所,中科院地质所,北大,了解了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地科学科,深刻体会到了地学研究的严谨与细致。在大院大所里看到的种种化石,矿物无一不在震撼着我,吸引着我。这次活动,让我对地科有了更深的兴趣。此外,在参观过程与同行的同学们交流讨论,也让我收获了不少新的观点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次地学初体验之旅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激发了我对地学领域的探索欲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余力涵:
这次北京的大院大所名校篇地学初体验我觉得从一个大二学生的角度看对我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对未来的学习方向的启发以及给予了我更充足的学习地学的底气。
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在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以及北京大学听学长与老师们分享自己在南大的生活,自己的科研之路的经历。学长学姐们的地学之路走来也有不少迷茫,让如今迷茫的我添了一份安心;他们成功走上地学科研之路的经历也给予我学习的信心与启发,给我未来的学习计划,研究方向甚至人生道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学长老师们愉快的交流以及研究所里和谐的氛围也让我对地学的感受更加亲切,特别是主动与老师学长们交流(还要到了微信)的过程。另外,北京大学大四学长对自己本科阶段学习经验的分享也对我起到一个非常及时的启示,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寻找乐趣。
这次活动对我而言确实非常宝贵,我觉得可以多带上几个大二的同学,大院大所名校的交流对大二同学的启发是很大的。最后感谢学院提供的宝贵的机会,开阔我的眼界,丰富我的可能性。
匡月涵:
这次北京之行,我受益匪浅。周六早上,我们踏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置身中国古动物馆之中。解说员用馆内珍藏的化石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生命演化的壮丽画卷。与此同时,一同参观的小朋友们也聚精会神地聆听,每当解说员提出问题,他们便争相回答,这让我们深感自身在相关知识上的不足,从而坚定了今后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决心。午后,我们参观了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纳米离子探针与稀有气体实验室,高精尖的设备让我们连连发出惊叹;而在展厅之中,各种矿石更是让我们目不暇接。周日上午,我们与北大地空院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次交流让我们对科研工作的性质与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美中不足的一点或许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不太擅长提问,导致交流更偏向于单向的信息传递。期待以后能有机会参加更多这种活动,也相信在未来大家能够更加自然地交流,有更多收获。
吴恒宇:
这次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丰。其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会到北京不同于南方的风土人情;其二,在北古所、地质所和北大都看到了很多极为珍贵的岩矿和化石标本,感受到地球科学的无穷魅力,更坚定自己从事这个学科相关工作的目标和决心;其三,最关键的是,了解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学长学姐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学术道路上一步步走下去的。对比于他们,我觉得我目前存在着很多缺陷,主要是不积极主动,不愿走出“舒适圈”改变现状。我的目标是在下半学期主动去找寻自己感兴趣方向的相关老师,旁听他们的组会,多和他们沟通交流,主动做出科研尝试,从而将研究方向确定并深耕下去。另外,我希望这种活动能多举办,同时面向更多年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能从优秀的学长学姐身上得到经验与启发,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应努力的方向有更清晰的定位。
黄亚兰:
这次地学初体验之大院大所名校篇北京行可谓是既深刻又有趣,在两天的参观与交流中,既让我对地质科研有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地质的兴趣。尤其是第一天参观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时,听着老师的介绍,看着各类化石,从最早出现脊椎的海口鱼、无颌的盔甲鱼到有颌的曙鱼,从早期的鱼类到逐渐走上陆地出现两栖动物,再到恐龙的进化与消失、人类的出现,生命一步步演化不仅奇妙,还是我们探索我们从何处来、为何而来的依据,对人类有超出柴米油盐,深入到我们的存在与本源的意义。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第二天在北大的参观与讲座同样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看到了最先进的纳米级探针仪器,还听了许多南大优秀校友的经历与建议,让我对将来的科研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有动力从现在开始积累尝试,向交流的老师学习。
此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期待未来能再次参加地学初体验活动,继续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