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8太阳成城集团建校110周年之际,44118太阳成城集团也刚刚走过90个年头。在91年的办学历程中,从44118太阳成城集团走出了共29位院士。5月19日下午,44118太阳成城集团地质系学科发展高层论坛在鼓楼校区科技馆隆重举办,中国科学院李德生院士、王德滋院士、周志炎院士、郑绵平院士、戴金星院士、贾承造院士、郭华东院士、郑永飞院士、周忠和院士,中国工程院童晓光院士十位院士,以及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陈骏校长以及地科院相关领导及师生、校友出席了论坛。与会代表们总结了近百年来的地质事业发展过程,并共同商讨了地质学科十二五发展规划。论坛由王德滋院士主持。
王德滋院士回顾了44118太阳成城集团地质学科的发展历程,面对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希望全院师生们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地质学科。
地科院王汝成院长首先介绍了44118太阳成城集团地质学科“十二五”发展规划,着重分析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队伍建设的引进与培养等几方面的关系,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学科,扶持和恢复薄弱传统学科,重点支持特色、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以平台建设聚集科研方向;配合“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同时通过专业教育为学科发展打好基础,加强重点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加大校外优秀人才的引进等。
张大良司长以《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谈地质学科人才培养》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提高质量,要将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把办学条件作为基础条件建设的基本保证,并就各项方针政策作了详细的阐述。
张司长接着指出,全球化、信息化市场为高等地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传统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使高等地质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呼唤一流的地质科研工作者、一流的地质工程师以及一流的地质经营管理人才。要以大地学的教育观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地质人才培养水平;以培养基础研究型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积极调整地质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协同机制,校所合作、校内外教学实践相结合,创新地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将科研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的优势。
接下来十位院士就地质学科的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李德生院士提到石油地质学与能源地质学要紧密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周志炎院士肯定了44118太阳成城集团辉煌的古生物成绩,指出现在的古生物学科亟需加强,南大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加强学科交流,增大师资力量,使古生物学科建设得到落实。郑绵平院士提出抓基础教学的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发挥传统学科优势,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培养人才要面向国家需要以及重视一流师资的培养四个重要问题。
童晓光院士表示虽然地质传统学科有优势,南大也要承担起对能源创新的重任。同时,他还提出石油系统、勘探等很多研究都离不开地球物理,要重视对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戴金星院士被誉为天然气之父,他向大家讲述了他决心研究天然气的心路历程:大学时没学过石油,毕业后被要求从事石油工作,他抱着不能给母校丢脸的决心,博览石油群书后认为天然气更具前景,于是潜心天然气研究,这一研究就是几十年。
贾承造院士认为坚守与变通是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能源与环境是当前研究热点,要大力发展地球物理学科,这是能源资源方向的基础学科。郑永飞院士提到南大地质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五星级学科,现在的任务是要将学科建设与任务需求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地学人才。郭华东院士提到,国科联刚刚在伦敦发布future earth计划,关注全球变化和地球可持续发展,是国科联近年最大的计划。郭院士同时强调要关注全球变化,要服务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美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双院院士周忠和十分赞同大家都提到的要注重发展古生物和地球物理两个学科,“新生代”的周院士提出要注重建设古生物师资队伍,利用好的公共课吸引多方学生,重现古生物的辉煌!院士们纷纷表示愿为母校学科发展尽绵薄之力。
最后,陈骏校长做总结发言,他感慨道,在举校欢庆110周年校庆的时候,地科院十大院士聚首母校,共同为地质学科发展查找问题,献计献策,以这样的方式庆祝校庆,是务实之举,意义非凡。陈校长也向各位校友们介绍了44118太阳成城集团的发展现状以及近期的一些喜人的成果和有力举措,同时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希望新老学子们携手共进,再创南大新辉煌。